无法复制的土地灵魂--高二(2)班李紫瑶
根据下面的材料作文。
我们这个时代,“复制”似乎无处不在:点击一下鼠标,可以复制一篇文稿;接受一次美容,可以复制一个偶像;建造一条流水线,可以复制一批产品;圈划一块土地,可以复制一座城市;传唱一首歌,可以复制一样情感;阅读一本书,可以复制一种思想……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诗歌。(2)不少于800字。(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李紫瑶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二(2)班
科技日新月异,“克隆”技术无处不在,“复制”变得如此简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代人购买一片片土地,复制着一幢幢高楼大厦,他们在满心愉悦地数钱时,却不知自己已摧毁了那一片片土地的灵魂。
土地的灵魂,是无法复制的,一片土地有它独特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许多有历史特色的建筑被迫褪去古老而沉重的青砖大衣,广州被复制成纽约、东京,连广州极具特色的骑楼、西关大屋也难逃此劫。原本富有西关特色的恩宁路现在空空荡荡,只剩下几位老人家时不时停驻在大红的“拆”字前,摇摇头叹叹气然后离开。小巷中明显被电钻钻过的墙壁,透出深沉的青色,手摸上去是刺骨的冰冷。拆迁过后,这里还是当初独具韵味的恩宁路吗?复制出来的房屋、大楼还拥有西关的灵魂吗?
熊培云说过:“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没有乡愁。”诚如斯言,一片失去灵魂的土地也没有乡愁。中国人过于追逐新异,不如欧洲人念旧。正如英国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向全球展示的一派田园景象,让亿万人民叹为观止。他们展示的是自己内心珍视的传统,他们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把乡村打造成繁华都市,没有大量地复制那毫无生命气息的高楼,而是精心呵护乡村土地的灵魂,还它以真实。而在中国,乡村田野的自然风光已几乎不复存在了,推土机“轰轰”的发动声经常在耳边回响,一片片的废墟顷刻又变为亮丽堂皇的大厦,但这是可喜还是可悲呢?
还历史以真实,就应保留土地最质朴的一面,哪怕质朴中附带着丑陋、落后,但那不可改变的真实让人敬畏。早在2006年,圆明园的重建计划已引起多方热议。试问圆明园重建后,它宝贵的历史价值还存在吗?若圆明园重建如当初那么辉煌,后人还会铭记国耻铭记那段沉痛的历史吗?圆明园重建,只不过在复制它原来的面目,无异于摧毁圆明园所处的那一片土地的灵魂。为了更高的利益,同样地,当“爱情天梯”的感人故事曝光后,一些商人就已谋划着把那片深山老林,那条用血用汗打造出来的凝结着爱的“天梯”发展成旅游景点。本来应是感动千万人的爱情,却要“被商业化”,被复制成另一个景点,只能说这是时代的悲哀。
归根结底,人们只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忘了土地最不可或缺的是它的灵魂,不可被复制的神圣的灵魂。请在这个时代用理性的思维,珍存好我们脚下那片土地的灵魂,别让“复制”玷污了它。
教师点评
一篇思考深邃、激情澎湃的大气之作!作者以“拆迁”、“复建”作为议论的话题,切中当下中国飞速发展带来的弊端,发出“珍存土地灵魂”的呼吁,角度独到而深刻,涌动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土地的珍爱之情。从身边的西关到遥远的英国,从历史中的圆明园到当下的“爱情天梯”,作者以开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为我们展示一个广阔的表现空间。本文在见解上或许肤浅,在章法上或许逊色,但源自心灵的真诚和真切让人血脉贲张、激动不已。
(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郭子健)
非师点评
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守护本土文化的根,保护祖制老建筑,这几年已是一代人的共识,网络上广州的年轻人通过音乐、动漫等形式发出的呼吁不绝于耳。故而这篇作文不能说独具远见卓识,它只是振聋发聩的裂岸惊涛中又一声嘹亮的呐喊,体现了个体生命的时代自觉。有意味的是,作者将一种恒远绵长的回溯与眺望嵌入无处不在的“复制”背景中加以论述,反差对比异常强烈,因而他的慨叹言辞铿锵有力,有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 杨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