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闲言碎语奈我何--高二(15)班李铱
人生如迷宫,岔路无数,或是通向无穷的宝藏,或是直通无尽的陷阱。我们该如何选择?遵从己念执著向前,难免闲言碎语无数;盲从他人意见,或许左右为难,永远难达梦想的远方。
我想,自己的人生,自然应该由自己掌握。自己的路,当然应该由自己走。别人的意见,只能仅供参考。正如但丁所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潜心修学佛法。因慨叹众师所论不一,圣典解释亦各有异,莫可适从,遂誓游天竺以求解。这在交通落后且世道不平的年代,简直是难于登天。这样的举措自然招致闲言无数:冷嘲热讽者有之,怀疑动机者不少;好意相劝者有之,恶意诽谤者不少。身还未动,压力已成。可玄奘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他所追求的取经路,终有所成。
诚然,能执著前行、淡然面对各种杂音,如玄奘者实多。鉴真东渡,屡败屡行,无惧别人的说三道四;仓央嘉措,无畏佛俗两界的众说纷纭,半入红尘半为佛,“走在拉萨街头,我是最美情郎;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之王”……
很多时候,当我们选定方向准备前行时,不可能总是阳光丽日伴我们出发,不可能总是朋友们的鲜花与掌声送我们出征。还会有凄风苦雨,还会有闲言碎语,还会有冷嘲热讽。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如玄奘们般无视别人的说三道四,勇敢地迈出前进的脚步,执著地为梦想而行,为愿望而进。唯如此,我们才会圆梦有时。唯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之路。唯如此,才不枉此生。反之,总为别人的闲言碎语而左顾右盼,踟蹰不前,或许只会空掷时光,一生无成。
忽而想起李叔同,这位旷世奇才,正处事业巅峰、声名鹊起之时华丽转身而遁入空门。如此惊世骇俗之举,仿若石投静水,一时舆情汹汹,各种猜想、各种诋毁扑面而来。可丝毫没有惊起这位心已向佛之人的半点波澜,终成众僧敬仰的弘一法师。我钦佩李叔同的淡然,叹服李叔同的宁静。想想凡尘俗世碌碌而作的我们,总为别人的异样的眼神而苦恼,总为他人的指指点点而心碎……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有一颗如佛般宁静淡泊的心。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当我们拥有了淡然宁静之心,或许我们就能无畏别人的闲言碎语,置所有的喧嚣于身外,向着梦想的远方前行,哪怕风雨兼程,哪怕荆棘满途。
教师点评
这篇堂上作文的立论明晰、正确、切合题意。为什么——怎么办,清晰、简洁、流畅。尤为可贵的是,小作者着眼于佛界选例,且丰富翔实,既巧妙避开大家关注的热点材料,有效规避选例撞车的尴尬情形,又易于写得脱俗雅致。论述能融合自身感悟,绝少看到作者影子的套话空话,颇值肯定。语言表达清新自然,长短句相间,干净利索,为文增色不少。当然,如果能在思想上注重谋求深度,相信作文会更精彩。
(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张清)
非师点评
写了多年议论文,我有时想:议论不仅要懂得“进”,寻暇抵隙,鞭辟入里,还应懂得“退”,论理留三分余地。本文用四位僧人为例,说明不应理会闲言碎语,走自己的路,确可算得另辟蹊径,但也是走了一条险路。盖因此四僧者,追求行径,个个不同,要整合在“走自己的路”这条大道理下面,并非易事,且引证多有模糊之处。如果我来思考这个命题,可能会用力在“闲言碎语为什么无效有害”的论证上,也会举一些“人言可畏”的例子,换句话说,人生成不成功都好,闲言碎语总归没什么好听的。另外,人非生而知之,不听闲言碎语,该听什么?这也是本篇需要预为之谋的问题。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杨早)
李铱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二(15)班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