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园地>详细内容

学生园地

实践出真知,创新向未来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创研学回顾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29 23:35:05 浏览次数: 【字体:

广州六中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创新“十佳学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每年长假期间,与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举办假期科创营,为具有一定创新潜质、致力于科技特色发展的中学生提供一个接触科学、走进科学、参与科研的实践机会,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竞争力。科创营从多领域征集创新研学项目供学生选择,项目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项目学习、动手进行实验或实物制作,并提交研学报告、心得体会。这些项目的研学成果是学生未来参加各类创新发明大赛、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素材。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广州六中持续开展了“推进科技特色高中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加强高校与高中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推进科学探索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科学场馆等建设,配齐配好实验仪器设备和资源,为科学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撑。

这次暑假,广州六中有13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5个项目进行探究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项目组成员

研究项目研学地点
许湘婕

孙晨曦

曾子涵

红树林特境微生物

活性分子的新发现

中科院南海所

江  楚

罗盛邦

张子鋆

食用胡萝卜促黑色

素生成的新发

中山大学生科院

黄丹蕾

邹睿希

牵张应力对气道细

胞免疫活化的影响

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

莫琪萱

陈仕栩

一种快速过滤血液

装置的研究及应用

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
梁乐熙

雷泽宇

韩浩天

基于机器学习的太阳风流相互作用区地磁效应的研究

中山大学大气学院


红树林特境微生物活性分子的新发现

许湘婕 孙晨曦 曾子涵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作为国家级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始终站在热带海洋科学探索的前沿,致力于生态安全、绿色发展与海洋资源利用保护等关键领域的研究,为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支撑。 

7月25日至29日,来自广州六中的许湘婕、孙晨曦、曾子涵三位同学来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简称“南海所”),在周雪峰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合作探索“红树林特境微生物活性分子”。同学们围绕红树林这一独特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资源,深入研究其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奥秘。

282bf449a3d646608d1d586f9744ec04.jpeg

215bba42ffbc42fc83e46f63db8eea38.jpeg

聆听专家讲座

红树林,被誉为“海洋绿肺”,不仅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更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这些微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代谢机制和抗菌活性,成为医药、环保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次研学聚焦于斯里兰卡红树林这一独特生态系统,利用先进的微生物发酵调控技术和分子网络技术,探索其中的微生物资源及抗菌活性代谢产物。

77634a6466c4471aa8536d66a35b01a6.jpeg

配制PDA培养基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三名同学通过胁迫培养策略,成功从一株红树林来源的微生物中分离出两种结构新颖的氧杂蒽酮类天然产物。这些化合物不仅结构独特,还展现出潜在的抗肺纤维化药用活性,为新药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前体分子。同时,他们对实验方法与流程进行了系统优化,显著提高了新颖代谢产物的发现效率。

c12b158e00c74b1696afb40d6447dcc9.jpeg

接种微生物

d4a6f8870c3147bba0796f5432eb15d1.jpeg

菌种的接种

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HPLC化学分析、GNPS全球天然产物分子网络分析等先进技术,还学会了构建高效的药源微生物快速挖掘体系。这些技术能够帮助他们从复杂的代谢产物中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价值的成分,并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c0d35ced1e541e2afd481eccf6dc57c.jpeg

硅胶柱层析的装柱准备

成长之路,收获满满

通过不懈努力,三名同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科研成果,更在科研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学会了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探索,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与坚持。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并不断改进。

91f91df8755a4e159958c3d0baa66699.jpeg

587895e913ca45509b17fd6610399315.jpeg

1f87b1416bcb45a1801a2c1773aacf98.jpeg

4550ce50d1374800907cdac1fcdde22b.jpeg

分工协作,完成实验


海洋之梦,科学之光

红树林特境微生物活性分子的新发现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线索,更为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蕴藏的巨大潜力。通过这次研学,三名同学逐渐掌握了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积累了科研经验,科研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秉持科学精神,探索未知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学心得&家长寄语

研学心得(一)

在现代药物研发中,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正逐渐显现其无可替代的价值。斯里兰卡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特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特殊的环境促使微生物产生了许多独特的代谢产物。我们参与的研究旨在探索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资源,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技术挖掘药源分子,为药物开发提供新线索。在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学习了很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传统的药源微生物筛选通常依赖于大量的随机筛选,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力,且成功率较低。我们参与的研究做出了创新性尝试,结合分子网络技术进行化学排重,构建了一套高效的药源微生物快速挖掘技术体系。这一方法的创新在于它不再依赖于盲目筛选,而是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和利用色谱柱等化学分析技术,大大提高了新代谢产物的发现几率。

在菌株筛选阶段,除了传统的抑菌实验,我们还使用了HPLC化学分析和全球天然产物分子网络(GNPS)分析。HPLC化学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分离和检测发酵液中的化合物,而GNPS分析则通过构建化学分子网络,有效排除已知化合物,集中精力挖掘潜在的新型代谢产物。这些新的技术使我们能够从复杂的代谢产物中快速找出具有潜在价值的成分。

通过这次实验经历,我们领悟到在科学研究中,创新和优化的重要性。我们将会把严谨和创新精神应用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创新,用锲而不舍的韧劲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研学心得(二)

听了关于从生态系统发现微生物资源的精彩讲座,平时较少接触的新鲜事物同学们立刻来了兴趣。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陆地上的事物了解逐渐深入,对辽阔又神秘的大海的探索也稳步推进。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化合物的合成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意义重大,甚至有可能对人类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于是我们更加期待在实验中去探索,去发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收获颇多:

(1)斯里兰卡红树林底泥中蕴含丰富资源,但在众多化合物中需要通过活性筛选、GNPS、HPLC分析等方式缩小范围找到代谢产物丰盛的菌株,方便高效提取其代谢产物,直至发现新产物。

(2)学习相关实验步骤并熟悉众多仪器,巩固生物实验中的接菌步骤,并熟练运用于研究所需,而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学习了自制培养基,便于设计对照实验。此外我们在老师指导下还完成了细菌、真菌的保菌以及被保菌的菌种复活、接种;学习使用液相色谱仪,分离提取物并观察分析色谱图。

(3)逐渐培养严谨的研究思路,在一切行动之前先有所思考并提前计划,在发现有意义的化合物之前先通过菌株筛选缩小范围,提高效率。这种方法在众多学习、研究中都至关重要,否则就会如同大海捞针一般浪费时间与精力。

(4)在科学研究中,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们的总结能力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也不断加强。掌握模仿方法,学习参考过程,再到创新思路,得到新数据。

(5)如果没有大胆的尝试与坚持,科学的发展将就此止步,斯里兰卡红树林中仍有大量资源尚未开发,是探索的好机会,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试着提出不同的观点及方法,并通过实验论证。但要注意的是,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我们应当给予实验数据亦或前人文献确定自己研究的大方向,在尝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

家长寄语(一)

在老师们精心指导下,孩子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从红树林微生物中成功分离出了具有显著活性的分子,并初步验证了红树林微生物活性分子潜在的药用和环保等价值,这为小孩在未来科学探索和求学成长中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参与这次红树林微生物活性分子创新实验活动,是一次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之旅,更是一场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并进的深刻体验。尤其是研究所先进的实验设备、老师们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指导让小孩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同时,在科学实验中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曲折过程,锻炼了孩子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非常感谢学校给予的机会,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

家长寄语(二)

非常幸运孩子可以参与这次红树林微生物活性分子创造实验活动,孩子和小伙伴通过这次活动持续保持对待问题的严谨态度与对世界的好奇,逐渐明白只有做好每一天的小事,方可成就理想的大事。只有相互欣赏、团结互助才能克服困难,完成实验任务。希望小团队里的同学们今后将无限可能化为实际行动,创造属于他们的灿烂未来!

感谢中科院南海所周雪峰教授团队和六中宋建陵老师团队!


来       源丨学校特色发展中心

图       文丨宋   超、周雪峰

审       核丨宋建陵

整理组稿丨校办公室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