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大任,元戎启行丨我校优秀学子
参加中山大学“天元太空探索”暑期学校
为推动大学中学贯通衔接培养机制,拓展实践育人模式,广州市第六中学一直鼓励学生“走出去”,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深入感受浓厚的科研氛围,点燃科学梦想,培育创新志向,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2024年7月15日-27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行星环境与宜居性研究实验室举办了“天元太空探索”暑期学校。经过个人自荐、学校推荐、中大面试等选拔环节,我校2023级邹睿希、2023级闵琬晴同学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该暑期学校组织了以深空探测与行星科学为主题的前沿论坛,并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指导学员开展了以深空探测与行星科学为主题的科创实践活动。
另外我校2022级雷泽宇、2022级梁乐熙、2023级韩浩天三位同学参加中大大气学院的科创项目“基于机器学习的太阳风流相互作用区地磁效应的研究”。项目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项目学习、动手实验或实物制作,并提交研学报告与心得体会。这些项目的研学成果是学生未来参加各类创新发明大赛、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素材。(另文介绍)
黄凤金老师与参加中山大学暑期学校的同学们
中山大学崔俊教授与参加暑期学校的广州六中师生们
通过暑校期间的学习实践,同学们了解到我国行星大气研究方面的前沿成果,学习了顶尖科学家们的科研思路和流程,认识到国家科技的创新与进步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向前辈们学习,接过科研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己之力!
以下是邹睿希、闵琬晴同学讲述她们参加中山大学“天元太空探索”暑期学校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1.破冰活动
7月14日下午,我们来到海琴2号教学楼依次报到,领取了暑期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以及文创产品。
晚上19:30,破冰活动正式开始。中山大学吴晓姝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本次暑期学校丰富紧凑的活动日程,给我们每个人都分配了一个“工位”,随后每位同学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
邹睿希在破冰活动上发言
闵琬晴在破冰活动上发言
2.学习过程
Day1 7月15日
7月15日上午中山大学崔峻教授举办讲座《系外行星探寻:从热木星到地球2.0》,讲述人类在地外智慧生命搜寻计划(SETI)中付出的艰苦努力与积极探寻。从搜寻火星生命证据到系外行星探索,从今年十月美国将发射的欧罗巴快船到2030年中美将实施月球采样返回,人类深空探测的步履从不会停止。巴纳德星和热木星,是新发现的两颗特殊行星,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历经一次次失败仍不放弃持,终于,脉冲星行星,主序星行星的“第一次成功”出现了,此两项研究将深空探索带向正确轨道。
最后,崔教授以“开启荣耀征程,问道星辰大海”作为讲座结语,他的激励让我们对于未来科学的发展感到无比振奋又向往之至。
崔峻教授作科学讲座
闵琬晴同学向崔教授提问
下午,香港大学的尧中华教授带领我们开启了“岁星气如火”的科研之旅。首先,教授以类比的方式,阐述了科学成果的“实践出真知”,即只有通过严谨的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随后,尧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极光的概念——极光就是带电粒子被太阳吹到地球,经过大气捕获,能量变高,与磁场发生碰撞,进而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在课堂上,尧教授运用了很多深入浅出的比喻,把科学规律阐释得通俗易懂,也充满乐趣。我们了解到很多平时课内没有涉及到的领域,也领悟了做事情的道理。科学的进步就是需要新生力量不断地接续奋斗,以实干精神贯穿科学研究始终。
尧中华教授对极光产生步骤的解释
晚饭后,我们与老师一起在中大校园中漫步,参观天琴中心,感受着拂面而过的微风,欣赏赤云如焰的晚霞,最后骑车返回大气科学院。
邹睿希和闵琬晴在孙中山像前合影
暮色中的中珠 邹睿希摄
Day2 7月16日
7月16日上午,中山大学肖智勇教授开展了《解密行星地貌》讲座。首先,肖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地貌,并引申到其他星球上的地貌,对比得出地球地貌的特殊性。接着,肖教授展开介绍了人类文明与行星性质,让我们了解了从古至今不同行星的地貌特点,以及伴随人类文明进程的地貌演变过程。肖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行星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不同研究类别以及三个具体研究内容。让我们惊叹于地质学的博大精深。最后,教授饱含热情,与我们一同展望行星地质学的未来。相信老一辈研究人员的坚持和源源不断新生力量的加入,行星地质学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肖智勇教授正在进行讲座
下午,我们继续跟着尧中华教授开展“岁星气如火——木星极光探测数据与建模”科创活动。在尧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学着运用IDL对极光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明白了地球上的规律不一定适合所有行星,木星上的极光与地球上的极光产生原理不同,这也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地球上的极光缘于太阳风,而木星极光则来源于木卫一上不断喷发的火山。
尧中华教授对地球极光的板书
邹睿希在向尧中华教授请教问题
陈俊杰助教正在回答闵琬晴的问题
Day3 7月17日
7月17日上午,我们聆听了南京大学周礼勇教授的讲座《千姿百态的行星系统》。首先,周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系及系外行星系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半长径(a)、偏心率(e)、Kuiper带、planet轨道的共面等概念。接着,周教授向我们阐述了太阳与行星的形成。不全面地说,行星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从尘埃到星子,再到前行星/行星核,最终到行星。在讲座中,我们了解了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及其蕴含的丰富物理原理。
周礼勇教授作科学讲座
邹睿希在讲座上记笔记
下午,尧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如何运用网站去寻找一个典型的极光事件,在经过自己不断的实践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不同的极光事件并进行汇报,我们学会了如何使自己的ppt更具有逻辑性与严谨性,感谢尧教授和陈助教对我们耐心的指导。
尧中华教授在幕布上向我们演示如何寻找极光事件
Day4 7月18日
上午,中国科学院杜爱民研究员为我们带来讲座《磁场与生命:行星磁化与消磁过程》。杜老师运用生动的例子向我们介绍了古代用来判断磁场的物质,如六分仪、罗盘等,并讲述了几种可以感知地球磁场的生物,随后展开了地球与生命成长历程、地球磁场的叙述。杜老师生动风趣的语言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吸收知识。老师由地球引申到其他行星,一一讲述其磁场与地球的异同点。最后,他着重讲述了火星这个特殊的行星,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从上世纪到现在人类在火星探索方面做出的行动以及运用到的各种技术,让我们大开眼界。
杜爱民研究员作科学讲座
下午,我们用matlab进行数据模拟,通过Bfield模拟等离子体绕地磁线受洛伦兹力曲率漂移的过程,用Velocity观察磁场强度对不同纬度的极光的影响。我们发现,磁场强度越强,图像中磁场能看到的边缘是缩小的,极光能进一步向更低纬度的地方分布。
邹睿希在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
Day5 7月19日
7月19日上午,中山大学郝永强教授为我们带来讲座《空间天气:感受太空阴晴冷暖》。他的讲座贴合生活,生动易懂,科普性强。郝教授先从“空间”的概念讲起,列举由古到今的实例,让我们明白了空间的定义:既可以广义理解为太空,也可以狭义认为是日地空间。然后,郝教授讲述了人类历史上对“空间”的探索,从热气球到第一枚太空火箭,人类的探索从未止步。最后,郝教授着重讲了空间天气,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自然现象和人的感官以及日常经验联系起来,让听众更直观地理解科学概念。
郝永强教授作科学讲座
闵琬晴同学在向郝永强教授提问
下午是极光科创项目的最后一节课。我们同组小伙伴总结了这些天我们学到的知识,阐述了影响极光的因素以及极光对于人类的意义,并感谢尧中华教授和陈俊杰助教老师为了让我们零基础的学员能尽快理解深奥的科学理论,更好地领略自然科学的神奇之处,努力让枯燥的理论通过各种方式变得更形象。尧教授和陈助教总是耐心引导和回答我们的问题,耐心地帮我们下载软件、传数据,向我们展示了极光究竟是何方来物、以及研究极光的价值所在。
感谢他们让这场中大科创之旅变得如此有趣精彩,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前沿知识,掌握了一些使用Matlab和IDL的方法,提高了通过网站公开数据去搜索数据的能力,知道了怎样做ppt才能更直观、更有冲击力。通过对比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原因,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严谨,更能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本源。
晚上,教授们带我们参观了外观平平无奇,技术含量巨大的研究仪器——电离层仪器。
郝永强教授在向同学们介绍仪器
电离层仪器户外设备
Day6 7月20日
7月20日上午,我们开始了新的科创项目,满怀期待地进入了一轮新的学习!
闵琬晴同学参加的项目是“陨光溯回响——流星多波段检测分析”,老师是国家天文台的博士李镇业。
广州六中从化校区是视频流星观测站点参与单位之一,目前全省仅有2所中学参加该项目。李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将我们引向了流星的世界,我们学习了流星的产生、来源、命名等,知道了一些著名的流星雨及其流量,了解了国际上已有的流星监测网和我国的流星监测网。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深感一颗小小的流星竟然有如此大的影响,并惊叹于国家流星监测工作的伟大。
邹睿希同学则开始了“九野寻踪源——光谱仪研发与天体观测对比”的科创项目。
吴晓姝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光的衍射和光栅,准大一的学长向我们简单描述了光的衍射与干涉现象,待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公式后,我们便分成二人小组对不同光栅的性质进行测量。我们收获了很多,明白实验需要严谨的方法,比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扩大k以减小误差,适当缩小距离等等。最后,我们通过分光仪体验到一种比人工测量更方便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邹睿希同学正在进行与光谱仪相关的科创实践
下午,中国科学院魏勇研究员为我们带来《行星科学与人类文明》讲座。魏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国内国际行星科学的发展历程,并对曾经的与目前进行中的计划进行介绍,对我国未来行星科学的发展进行展望。这使我们明白,我国的行星科学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与建设方案,我国科学家的目标是我国从深空探测大国迈向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这让我们理解了行星科学的独一无二,起源漫长而发展快速,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
魏勇研究员正在进行讲座
Day7 7月21日
7月21日是学员们自由活动的一天,大家赶紧消化前面几天学习的知识和阅读相关的文献,迎接后面的学习和科研任务。
Day8 7月22日
7月22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学林玉峰教授带来讲座《上天入地:行星内部物理探测》。讲座一开始,林教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行星内部?接着,林教授通过解释原因把我们引入到行星内部的世界。林教授分为四个部分展开对行星内部的介绍,分别是行星内部物质成分、行星内部结构、行星内部动力学和行星磁场起源与演化。讲座精彩,令人回味无穷。
林玉峰教授正在进行讲座
下午,我们开始了新的项目第二天的学习。
闵琬晴同学主要是在已知流星基本知识后通过写编程进行数字模拟,难度非常大,但大家都乐在其中。
闵琬晴同学正在进行科创实践
邹睿希同学则跟随吴教授学习了反射式光谱仪和投射式光谱仪,并且自己动手制作反射式光谱仪。在多次反复实验和改进之后,邹睿希小组成功完成了制作。
晚上,中珠的老师和同学们和我们进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羽毛球比赛。赛后,中大还为我们颁发了纪念品,这无疑是为我们十二天的暑期学校增添了不少乐趣,我们都乐在其中,感谢中大的老师和学姐学长们。
羽毛球赛纪念品
羽毛球赛合照
Day9 7月23日
7月23日上午,尧中华教授开展讲座《极光影院的视听体验》。尧教授向我们讲述与极光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了解到拍摄极光的方式,了解到不同行星上的极光驱动方式、引起原因可能不同。我们明白了极光除了极好的观赏价值以外,还对灾害破坏的预防十分有帮助。
下午,邹睿希同学与组员开始制作透射式光谱仪。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光栅与摄像头的角度和方向问题、防眩光问题等。最终,我们决定先搞清楚我们需要改变的方向,第二天再继续调试。
邹睿希同学正在与组员一起制作光谱仪
Day10 7月24日
7月24日上午,尧中华教授带来讲座《极光影院的视听体验》。尧教授首先介绍了不同波段的光,明确了极光可能是任何波段的光,接着通过展示一组全天空极光图,总结出一条经验:科研工作者需要用全天空长期检测相机扣在地上拍天空,不像旅行者拍极光,研究者要拍极光也要拍暗的地方,要观察极光形态与存在的天区,与极光部分对比分析。让我们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尧教授让我们了解到了极光产生的原理以及产生极光的情形。整个课题生动有趣,简单易懂。
尧中华教授正在进行讲座
下午是闵琬晴同学参与陨光溯回响项目的第3天学习,李镇业老师带着我们用Python画出极光各种数据的数值模拟图。
Day11 7月25日
7月2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刘洋研究员给我们带来讲座《火星的宜居环境演化和地外生命探测》。刘老师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科研人员,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包括我们国家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以后要做什么,让人热血沸腾。刘老师的报告主要内容是研究火星等行星是否存在液态水或者水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天体的表面都暗示着其曾经存在液态水,但因各种原因目前都已消失或者存储到地下。
下午,闵琬晴同学学习了如何通过雷达探测流星。此项技术具有适应性强、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刘洋研究员正在进行讲座
邹睿希同学则通过将摄像头上的光栅进行固定,加柔光纸,改变摄像头的位置,成功解决的昨天的一些问题。
看着光谱仪逐渐被做好,我们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其中我们最大的感触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功,首先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找到方法再去实验,才更容易实现目标。
邹睿希和组员在试验及调试光谱仪
晚上是观星活动,我们看到了壮观的火烧云,炽热得通红,天空变得通亮,由黄自橙渐红再渐渐散去。但由于天气不是很好,我们只看到了角宿一。
闵琬晴同学正在使用望远镜
Day12 7月26日
7月26日上午,中山大学李荐扬教授给我们带来讲座《小天体漫谈》。李教授是研究流星方面的专家,不过在今天的讲座上,他没有向我们介绍极光的由来与去处,而是讲述行星表面液态水的探索。作为各个大国趋之若鹜的一项技术与目标,探寻行星表面是否存在液态水是一个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李荐扬教授正在进行讲座
下午,吴晓姝教授为我们带来理论课程:How to get Spectrum?她向我们介绍了原子结构、不同元素的光谱、恒星光谱等知识,尽管身体不适,她还是为我们完成了一节课的精彩讲述,并推荐了一些适合我们拓展的书籍,这种精神很令我们感动。
最后一节课
Day13 7月27日
7月27日,是总结汇报的日子。经过十几天学习的我们,向为我们带来精彩讲座和科创实践的教授们、耐心回答我们问题的助教们、以及中大的同学们汇报这些天来,我们的收获与感想。以往站在汇报厅讲台上经验丰富、学识广博的教授们来到台下坐下,认真倾听我们的答辩。答辩完毕,中山大学为我们颁发了双语结业证书。同学们与教授们一一合影留念,难忘的中大暑校之旅结束了,但就像吴教授说的那样,数年之后,我也还是会想起那天晚上火烧云光芒下孜孜求知的我们。
闵琬晴的汇报
邹睿希的汇报
中大暑校双语结业证书
在这次十二天的中珠暑期学校学习中,我们收获颇多。我们明白了,国家科技的创新与进步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奋斗与不断试验,或许,他们沥尽心血努力了一辈子就是为了攻破一个科研成果;或许,千百万人分工合作,不愿出一丝差错,就是为了一件事能够圆满成功。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向先辈们学习,接过科研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建设科技强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己之力!
最后,感谢中山大学给予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行星科学系想让高中生也感受科研的过程和魅力的初心。非常感谢天文社指导老师黄凤金老师和学校的大力推荐,感谢中大教学质量极高的教授们、用心的助教们,感谢中大所有为我们在校期间提供保障的学姐学长们、中大暑校的同学们,希望未来再会!天降大任,元戎启行。也欢迎学弟学妹们踊跃报名参加未来的中大暑校!
广州六中一直高度重视科学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科技报国。通过鼓励学生参与高等院校的暑期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加深高中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了解。目前,六中正在探索以“拓展知识、培养能力、拔尖创新”为目标的高校与高中贯通式协同育人新模式,促进高校与高中人才贯通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坚信,经过具有浓厚科研氛围的科学实践学习,怀揣梦想的青少年们必将在其所向往的科研领域熠熠生辉,为促进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来 源丨地理科
图 文丨2023级 邹睿希、闵琬晴
审 核丨黄凤金老师
整理组稿丨校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