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校学生获得七项一等奖
第32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广东华侨中学(金沙洲校区)落下帷幕,我校参赛学生凭借项目的新颖性、科技含量以及娴熟的答辩能力,一举夺得7项一等奖,其中,5个项目推荐参加32届广东省创新大赛。这一成绩,再次刷新我校创新大赛的获奖纪录,展示了六中作为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广东省首批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的雄厚科技教育实力。
近年来,随着学校领导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科研创新团队不断“扩容”,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同时,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方面不遗余力。学校还与中大、华工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和研究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平台。学校对优秀学生实施了“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为有好奇心、有研究创新能力潜力的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平台。
新年即将开始,我们的创新团队已经着手筹划科技创新与发明项目。“科技创新与我的发展”讲座必将启发家长和师生对科技创新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内化为自我需求,进一步产生行动的欲望。学生的需求、家长与学校的要求,激励着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与之同时,六中科技教师对学生创新发明的辅导能力也越来越强。
丁奕升(市一等奖)
黄泽淼、胡乔、李璇(市一等奖)
冯嘉浩(市一等奖(送省))
曹远欣(市一等奖(送省))
黄悦、严瑾、陈蕙莹(市一等奖(送省))
阳乐(市一等奖(送省))
余欣霖(市一等奖(送省))
最近,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发了高考、中考改革的新方案,“创新潜质”将陆续纳入高考和中考自主招生的范畴。老师们感到:科技创新的路子越来越广了,自己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春天,也越来越近了……
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你们辛苦了!再次恭喜获奖的同学们,祝同学们前程似锦越来越好!
科技创新弄潮儿
——广州市六中科教名师宋建陵
如果把“全国科技教育十佳创新学校”、“全国优秀园丁”、“十佳优秀科技教师”、“广州市科技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华南师大硕士生导师”、“科普三部书”,画几个圆圈做个交集,我们就会找到,从1995年就开始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科技竞赛活动一等奖的宋建陵老师,不过,那时是在湖南永州,目前,他在广州市第六中学。
宋建陵老师2001年经过全国公招,作为人才引进,进入广州市六中。不久就被发现科技教育的特长,被委任为学校分管科技创新的负责人。
一腔热血,倾洒学生
宋老师深深地懂得,创新是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宋老师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了“八个一工程”(每一位六中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听一次科普讲座、参观一个科普基地、制作一件发明作品、看一本科普书籍、欣赏一部科普影视作品、参加一个科研兴趣小组、写一篇科研论文、参与一项科技体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素养的提高,科技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做创新项目的需求。于是,宋老师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于是,这些同学的周末和节假日就有了新的去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实验室。
十多年来的周末、节假日,宋老师带领老师和学生奔走于做创新项目的实验室,与专家教授商谈培养学生科研方法、创新能力的事宜,大学、科研院所成了他的第二单位,成了他打发业余时间的最好地方。这些教授和研究员,也就成了与宋老师并肩战斗的好朋友、好哥们。
在这些良师益友的指导下,六中学生经受了一批又一批创新项目的熏陶,在这种科技创新的氛围里,六中学生充分享受着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崔融丰同学对“包埋光合细菌 净化观赏鱼养殖污水的研究”,不仅获得18届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还在英特尔国际科学和工程大奖赛上斩获二等奖,并获得组委会授予的、在浩瀚太空中的一颗“崔融丰星”。
仇龙同学研究“家禽血清对人肝癌细胞SK-HEP-1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对其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获得21届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并保送到中山大学。
刘唯峣同学的项目“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报春苣苔的形态结构与野外回归研究”获得24届全国创新大赛二等奖,并保送到武汉大学。
赵晓瑜、李锐敏同学的项目“变废为宝—-利用蝇蛆转化核苷酸废弃物的研究及应用”获得25届全国创新大赛二等奖,并双双被保送到中山大学。
贾粤同学的“华南地区水甲虫的多样性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获得30届全国创新大赛二等奖,考入清华大学。
邓昊晴同学的“移动式空气质量实时监测与发布系统”获得30届全国创新大赛二等奖,考入中山大学。
还有一些同学,凭参加发明比赛、创新大赛获得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国内外一流大学,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喻玉琳(国际发明金奖),考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雅格布音乐学校;张堃萌(创新大赛一等奖),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汤紫淇(全国发明金奖、创新大赛省一等奖),考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商学院;张鹤阳(创新大赛省二等奖),滑铁卢大学……
宋老师常说,无论学生学习素质高低,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潜力是可以通过启迪和培养而发掘出来。宋老师带领他的科技创新团队,引导学生参加动手动脑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成绩,因此,科技创新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一身正气,培养教师
宋老师知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的强弱。他对教师的科技教育,倡导“六化”方式(科学普及全员化、经费筹措多元化、科技活动专业化、科技教育课程化、科研工作项目化、科教成果基地化),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开设了三十多门科技校本课程,还对科技活动课程实行“五定”(定辅导老师、定辅导项目、定活动场所、定活动时间、定学生人数),确保科技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
宋老师兼任华南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除了学科教学的指导,更多的是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他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科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教育辅导水平,这一做法,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的自我发展。
广州市教育局为科技教师的发展,已举办了4期科技骨干教师培训班,宋老师先后受聘担任培训班的班长、导师和班主任,六中自然就成为科技骨干教师跟岗实习基地。每年的两个多月跟岗实习时间,宋老师绞尽脑汁为这些老师搭建平台、安排内容,指导老师们开发创新项目、实施创新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为培养科技骨干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辅导水平呕心沥血、尽职尽责。
在宋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六中涌现出5名科技骨干教师,成为六中科技教育核心团队成员,他们个个都能独挡一面,都能积极主动地开发科技创新项目(课程)、实施科技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比赛,确保了六中科技教育的持续发展。
广州市160名科技骨干教师沐浴过他的阳光雨露,他的工作积极的影响着广州市科技教育的开展。洛城中学黄炳军、广大附中姚海霞、东涌中学麦树荣、广东华侨中学庄小云、育才中学吴清霖、增城中学朱艳婷……,这些老师在各自的学校科技教育方面发挥着积极地的作用,成长为广州市科教名师。
宋老师毫无保留的言传身教,培养科技教师,为广州市科技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宋老师深深地感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十多年来,广州市六中与广州市青科教协会创造发明专委会联合行动,与西藏林芝一中、新疆疏附县二中、肇庆广宁中学、市内二十多所中小学,先后结成帮扶科技助校对子,帮助培训他们的科技教师。目前,这些学校都成为了当地科技教育名校。他们学校的科技教育开展得丰富多彩,教学水平也大幅提升。
近五年来,六中承办的省市科技竞赛活动及教师培训活动达五十多场次,为全市科技教师提供了很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促进了科技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如既往,谋划发展
广州市六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刘建祥校长兼任广东省青科教协会副理事长,十分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还建立了“刘建祥创新工作室”,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搭建科技教师的交流平台,建立各种项目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对口帮扶薄弱学校,在省内起到了积极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学校科技教育在制度保障与经费保障的“双重联保”下,从聘任科技教师,到教师进修与学生培训,再到校内校外的教学研讨与创新项目的推广,每年都有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教育计划保障。使得学校的科技教育设施年年更新,科技教育成果不断提升。在长期的科技教育方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学校将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整合成二十多门校本科学课程,学生们在“选我所爱,爱我所选”的自我兴趣导向的科学探究中,验证了创新能力和潜能是可以通过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并发掘出来的。在面向末来、面向现代化的科学教育中,为全体学生播撒科技创新的种子。
在29届全国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上,广州市六中被授予“全国科技教育十佳创新学校”。颁奖词写道:广州市六中,不仅仅本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方法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提升了学生的科技素养,科技创新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卓有成效的帮扶作用,在科技教育方面帮助其他学校进步与发展,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宋老师将科技教育方面积累的很多经验载于他的“科普三部书”里,奉献给广大的家长和师生。《青少年发明创新活动指南》,已成为科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选题、实施、撰写论文、参赛等过程)的范本;《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是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效率、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阅读材料;《科普阅读与思维训练》,以阅读知识为载体,渗透发明创新的方法技巧、科学思维的训练,加入科学实验与创意制作,使读者学会发现与解决问题,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有效培养读者的科学素养。
宋老师觉得,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应该包括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目标动力。创新,使青少年不满足于现状,创新思维,使我们能更好地解决进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创新实践活动,是提升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手段,推动青少年向前发展。
他带领科技教师在科技教育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强化记忆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再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过学校领导和科技教育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经获得全国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科技体育传统校、青少年科技发明基地,广东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保护知识产权示范学校等殊荣,科技创新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
有用,才是科技教育发展的硬道理。科技创新,要能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才会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宋老师一心扑在科技创新事业上,把促进学生发展,放在科技教育的首位。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把“创新潜质”作为学生升学自主招生的内容,宋老师已经在规划六中科技教育的宏图大计。
为创新实验班的学生配备科技导师,以“人人有项目”的方式,通过专家培训,传授发明创新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去主动探究,以新的理念和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持续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
新年伊始,宋老师着手筹划科技创新与发明项目。为学生、为老师、为家长做的“科技创新与我的发展”讲座是必不可少的。在他的启发下,家长和师生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内化为自我需求,进一步产生行动的欲望。学生的需求、家长与学校的要求,激励着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与之同时,六中科技教师对学生创新发明的辅导能力也越来越强。
广州市六中近三年高考一本率每年飙升近十个点,考入国际国内名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师生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快速发展。
最近,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发了高考、中考改革的新方案,“创新潜质”陆续纳入高考和中考自主招生的范畴。
宋老师感到:科技创新的路子越来越广了,自己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春天,也越来越近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