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学子再夺丘成桐物理金奖 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广州日报-
历届多名获奖者被推荐入读世界顶级名校
本届东润丘成桐科学奖于今年1月启动,来自海内外1153支队伍报名参赛。其中数学奖共有643支队伍参赛,物理奖有229个团队参赛,化学奖有107个团队参赛,生物奖有174个团队参赛。
30余位世界顶级科学家担任了本届科学奖的决赛评委,他们中不乏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院士等。经过两天封闭式面对面的交流和答辩,最终产生了各奖项。另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各奖项的辅导及评审工作。
自该奖项设立以来,多名获奖学生被推荐进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名校深造。据介绍,如果得奖者有意申请世界名校,甚至可以得到丘成桐教授的推荐。该奖项已列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计划。为推动全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该奖项今年首次设立跨学科综合性奖项——科学金奖。科学金奖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学科的金奖中产生。金奖得主可获得15万元人民币奖励,银奖奖励10万元。
全英文答辩30分钟
国际上很早就倡导尽可能早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为此设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比如在美国,面向高中生科研成果的“西屋科技奖”(现更名“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奖”)就是典型代表。这个奖项不同于普通的科学竞赛,而是注重创新与实践,鼓励团队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中生、大学生的科研热情,许多获奖者后来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借鉴和采用“西屋科技奖”(现“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奖”)的组织与选拔模式,强调创新与团队精神。比赛中,参赛者们要就自己的研究课题,面对数十名来自全球的学界大咖,以全英文答辩。最终,四个学科金奖获得者,要进行第二轮答辩pk,最终决出分量最重的科学金奖。
林泓隽团队:“接地气”研究征服学界大咖
来自广州市第六中学的许子潇、林泓隽和洪梓烨是本次大赛的物理金奖得主。他们的课题相当接地气--研究毛笔分叉。这个点子源于林泓隽。从小练习书法的他,为了让书法爱好者凭可靠量化数据解决毛笔分叉问题,和另外两名小伙伴基于实验得到的数据,通过MATLAB用最小二乘法在用曲面拟合的方法找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得的经验公式,针对不同毛笔和书体对书法爱好者提出分叉的相关建议。许子潇和洪梓烨是同班同学,今年七月,两人商量组队参加比赛,苦于没有好点子,便找来了林泓隽。这个“学霸”在一起,个性特点非常鲜明:林泓隽大方开朗、点子多、创意多,许子潇性格腼腆,跟生人说话会脸红,但分析能力极强,对于建模和数据分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洪梓烨属于“闷葫芦”,但非常具有批判思维,在整个研究中属于“挑刺儿”的角色,不断发现各种漏洞。
在谈及成长轨迹时,三人说得最多的就是“玩”。林泓隽从小玩航模、玩乐高,许子潇喜欢玩机器人,洪梓烨则说自己都是“瞎玩”,没什么特别固定的兴趣。甚至奥数课都是上上停停,父母也不逼他,一切全凭兴趣。指导老师璩斌表示,别小看这个“玩”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培养好奇心以及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现在很多孩子去培训机构,学的其实是套路,而不是思想。把这些套路拿到现实中,发现其实是用不上的,只有思考问题的能力,才是伴随终身的。”璩斌说。
三个爱玩的大男孩,做起实验来一点都不马虎。林泓隽说,这半年来,他经常研究到深夜一点才睡。因为怕被爸爸妈妈唠叨,只能偷偷的。别人在优酷、土豆上看视频是为了找乐子,他们则是在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上去找“大神”们的实验视频,从而学习借鉴。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刘晓星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骆昌威
-南方日报-
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广东夺4金,中学校长们说:
“我们要鼓励孩子们敢想敢梦”
12月17日,被誉为“中国青年诺奖”的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在清华大学揭晓2016年度获奖名单。化学金奖、生物金奖、数学金奖、物理金奖获得者分别来自北京十一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分量最重、今年首次设立的跨学科综合性奖项——科学金奖由广东实验中学学生获得。
今年是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第九届,五枚金奖得主,四位是广东学生。近年来,在国际学生信息科技创意大赛、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等国内外科创秀场中,都能看到“广东仔”的身影。广东中学生科研实力凭啥这么牛?华附、省实、六中等中学的校长也分享了各自学校的“秘笈”。
从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
本次颁奖,获得生物金奖的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顺,获得数学金奖的是广东实验中学黎世伦,获得物理金奖的是广州市第六中学林泓隽、洪梓烨、许子潇,获得科学金奖的是广东实验中学黎世伦。
“学生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科技创新研究过程中,学生不再倾向于买材料进行拼装,而是自己DIY,甚至自己设计焊接,参与度更加高了。”这是广东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叶新鹏对广东“小创客们”的“最新观察结论”。
各校搭建多样科研平台
为给学生塑造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和环境,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实力相当的教师辅导团队——邀请中大、华工、华师、华农及中科院等教授配对指导学生,学生也定期到大学探营学习。
除了平台、师资等充足条件形成的校园科研氛围之外,将科学素养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与上课中去,成为部分高中学校正在实施探索。在华附、省实、六中等广州不少知名高中学校,除了国家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校本课程之外,学校都还分别开设了几十甚至近百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所涉及学科知识非常广泛,每位学生都会找到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方向,学校希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渗透到课程中去。”华附课程与教学处主任夏涛表示。
“去功利化”松开了“脚铐”
2014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明确规定“取消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两年后,在“加分杠杆”撤离青少年科技创新赛场大背景下,广东“小科技迷”的热情却并未因此减退。
“科创教育本身就不能用‘结果至上’的逻辑来套。”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叶新鹏认为,科创教育不像其他的竞赛项目、艺术项目——当孩子完成一幅画、弹奏出一首完整的曲目、成绩又提高一点的时候,成绩能够从中得到直接的体现。但科学素养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和环境氛围的日积月累熏陶。
多位受访的广州中学校园课程与教学负责人认为,取消科技类竞赛项目高考加分后,中学科创教育终于能“松开脚铐跳舞”。
“如今,由于‘加分杠杆’的离场,各大科创大赛出现门槛略比过去降低,赛事也趋于理性多样。”一位有着多年青少年科创大赛评委经历的老师告诉记者,离了“高考指挥棒”,兴趣反而成为持续吸引中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实实在在理由。如今,更多的学生在科创教育中受益。比如,要参加机器人大赛,按照以往的规格成本要上万元,现在只需要两千元就可以参与,还有更多扑克牌大赛、A4纸飞机大赛,成本则更为低廉。科创教育培育工作回归普及和“去功利化”,也让更多偏远农村学校的老师学生得到科创教育培养的知识。
对话
六中校长谈各自学校“秘笈”:特别拔尖学生可获“双导师制”资源
南方日报:学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有哪些创新和独特做法?
刘建祥(广州市第六中学校长):六中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方面不遗余力。学校的师资科研创新团不断“扩容”,为带动学生科研能力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同时,学校还与中大、华工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和研究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平台。另外,学校对优秀学生实施了“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为有好奇心、有研究创新能力潜力的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平台。
南方日报: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如何去功利化?
刘建祥:现在的优秀学生越来越习惯从学习中、生活中、玩乐中,以及身边的小事出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发现问题。他们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只是感受到科研的艰辛,更感受到科学之美。社会和家长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实质性支持,不要让孩子拼命刷题,做科研项目可能给孩子带来刷再多题也无法体验到的自信。
南方日报记者陶达嫔
见习记者陈芳庭
-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
时隔一年,广州六中再夺丘成桐科学奖物理金奖。表示祝贺的同时,大大君也来到了六中,与获奖的几位同学唠嗑唠嗑。听听他们都经历了什么。六中的这支物理组队伍的获奖论文是《基于实验的毛笔分叉模型建立以及分叉机理探究》,在今年七月开始确定做这个选题之前,他们换了两次选题,坚持原创的他们一旦发现选题已经被研究过了,就得换选题。
而研究毛笔分叉这个问题,一直都是林泓隽心里的一个想法。林泓隽从小学习书法,他发现在练习楷书的过程中,毛笔是不能分叉的,而练习行书和草书时,毛笔分叉造成的飞白又是另一种效果。这使他对探究毛笔分叉的原理产生很大的兴趣,他想将这个问题量化,研究不同的毛笔、不同的压缩量、不同的滑动力度毛笔分叉的情况,分析这些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并且建立一个经验公式和理论模型。
许子潇对记者说,建立模型的过程是很曲折的,他们不断地发现漏洞,所以要不断地解决问题。在实验进行的这几个月里,他们每天都要花费半天的时间去不停地实验和分析,有时晚上回到家已经一点了。高三的他们,因为不想父母担心,一开始还是瞒着父母的。
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三个人主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林泓隽实验能力比较强,许子潇分析能力强,洪梓烨的心思十分细致,经常能提出别人想不到的漏洞和问题。而合作难免会有分歧的时候,那就不断地修改直至三个人都认同。
指导老师璩斌对他们的评价:
一是“想法多”,尤其提到一开始他们是想制作出一个可投入使用的产品这个想法。
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建立模型时遇到问题,他们就去知网学习,数据分析方面的知识,也会从网站上的视频学习。
除了做研究的这段时间,林泓隽说他平均每个月都会看八本书。他从小就喜欢看书,看了很多书。最喜欢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因为他的思维很开放,构建的世界很精彩”,最喜欢的书是曹文轩的《根鸟》。许子潇是校羽毛球队的,十分热爱打羽毛球,为了提高体能他曾经坚持每周末跑五千米。而洪梓烨擅长的则是短跑,每年都会参加100米短跑比赛。
在这个比赛结束后,他们说将专心准备高考,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学校,研究更多学科的问题。
文字: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实习生 黄婉秋
摄影:羊城晚报 汤铭明
编辑:晚秋
广州六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六中)两支学生团队荣获2016年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物理)金奖和(生物)优胜奖以及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组织奖,我感到非常振奋和欣慰,振奋的是我们在夺取了2015年丘成桐科学奖(物理)金奖和铜奖后,今年再一次站上了丘成桐科学奖的巅峰;欣慰的是看到我校学生和教练团队展示出了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持续的高水平创新能力。除此之外,今年我校的信息学、科技创新团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校周紫轩、董炜隽获得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加分优惠,范一鸣等人获得科技创新大赛全国赛二等奖。
六中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目前,我校严开明老师被遴选为中组部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这是广州市唯一的中学老师,在此示范引领下,我校科研创新团队迅速发展壮大,以璩斌老师为首的丘成桐科学奖研究团队、宋建陵老师为首的科技创新团队等纷纷开展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同时,与中大、华工、广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和华南植物园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和研究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平台。另外,我校对优秀学生实施了“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广东省教育厅立项项目),投资建立了一些数理创新实验室,配备了高性能的计算机,学校所有的实验仪器向全体学生开放,低年级学生随时都可以去观摩学长们的研究过程,包括他们如何来确定课题,如何进行实验、研究、写论文等等,这些过程吸引了很多有创造欲望的学生,让有好奇心的学生有了一个参与科研活动的平台。
2015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发文明确“取消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我们认为这一政策并不会削弱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热情,恰恰相反,取消加分减少了功利,更有利于科研创新项目的健康发展,国家一向非常重视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前不久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在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进行了3个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这极大的鼓舞了中学生的创新活动,也开拓了学校教学的新思路。我们认为国家民族要进步,科研创新是必经之路,学校不仅要完成基本的育人目标,更要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为国家和民族输送更多的高端人才。
广东中学生近年来科研项目不断增多、科研获奖屡创佳绩,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我们的优秀中学生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这唯一途径了,他们需要更广阔展示才华的舞台,作为学校,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这些优秀的学生搭建好科研创新的平台,提供一切可能的软硬件支持。
我们的优秀学生越来越习惯从学习中、生活中、玩乐中,以及身边的小事出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发现问题。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只是感受到科研的艰辛,更感受到科学之美。发现所学的知识不再是枯燥无用的,而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这个世界。学生们也感慨:做科研项目是刷再多高考题也无法体验到的成就感!
记者来校采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