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新民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
徐特立简介
徐特立(1877-1968),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懋恂,字师陶,又名立华,湖南省长沙人。18岁起在家乡开蒙馆,开始了教育活动,曾创办平民夜校、长沙师范、长沙女子师范等校。提倡平民教育,从事教育救国运动。1910年进江苏小学教员训练班,研究小学教育,不久东渡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回国后亲自在小学教课,编写小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创办刊物,总结推广小学教育经验。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后,任长沙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次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回国,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教育部副部长。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长、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中宣部副部长。著作辑为《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文集》。
徐特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育家办学·历史印迹
徐特立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毛主席的老师。他先后做过数十所学校的校长。但无论在哪一所学校,他都干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老师拥护他,学生爱戴他。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在长沙、在瑞金、在延安,徐特立都亲手创办了大量的学校,而且是在没钱或少钱的条件下办成功的。他凭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两大传统法宝。
徐特立在当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时,由于日本的侵略,国民党的封锁,没有科学仪器设备,没有必需的图书资料,甚至连普通的校舍、黑板、纸、笔都很缺乏。困难再大也难不倒徐特立,他带领师生们,自己做教具、自己制作实验设备、自己编写教材,还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自力更生办起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居然能培养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和专业管理人才,如著名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中国地热之父任湘等,人才之多,举不胜举。
徐特立办长沙师范时也是白手起家。第一是没有校舍,最后想到善化县和长沙县已经合并,善化的学堂闲着,虽然是个破庙,收拾收拾,临时凑合着还可以用。教师不够,找朋友帮忙,只吃饭不给钱。没有校工,徐特立就自己兼。没有教材也是自己编。就这样,一座生气勃勃的长沙师范就办起来了。多年过去了,长沙师范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徐特立办长沙女子师范也是一样,校舍、黑板、桌、椅都是借来的,没有经费,自己就在其他学校多兼课,所得的收入作为长沙女子师范的办学经费。
徐特立排行第二,他有一个外号叫“徐二叫化”,原因是他自奉极其俭朴。有一年除夕,他办完事深夜才返校,开水泡冷饭就成了他的年夜饭。徐特立在当长沙师范校长时,因为穿着过于粗朴被周南女校的门房误认为是下人。更有趣的是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时,被张治中将军的门卫挡在门外,说:“今天张主席有重要客人来访,恕不接待。”等到徐特立回头拿来名片,张治中将军出来迎接,门卫才知道这位形似伙夫的老头就是今天的贵客徐特立。他当校长,教员坐轿子,他步行;教员吃小灶,他和学生一样吃大灶;教员穿皮鞋,他穿草鞋;别人请客,他从不去参加。他在《六十自传》里写道:“节省日用,谢绝一切应酬,绝对不请朋友吃酒肉和茶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徐特立为了办学,艰难困苦勤俭节约的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为了紧缩开支,哪怕一张纸、一支笔都不随便使用。教师们丢弃的剩残粉笔头,徐特立随时捡起来装在口袋里自己上课再用。学生们常常看到校长衣服口袋里鼓鼓囊囊的,不以为然。徐特立为此写了四句话:“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细算人。”
“大家住得比我更挤,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住呢”
条件再差的学校,徐特立也能够把它办好。因此徐特立得了一个外号叫“徐二镂锅”。镂锅,就是用铁水补破锅。破锅只要经镂锅匠一镂,便可以成为一口可用的锅。这是长沙市民和部分同行对徐特立敬业精神表示肯定的昵称。擅镂破锅,缘于徐特立当校长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他为人恭谦、民主、实干。他认为,遇到难事时,身体力行对师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由于他做出了表率,有时学校发不出工资,只供伙食,教师照样上好每一堂课。学校缺少必要的设备,老师、学生都主动从自己家里把什物搬到学校里来。
他对本校的每一位教师都真诚对待,高度尊重,全面关怀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还很注意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因此不少名牌教师情愿俸金少一点,也都乐意在徐特立领导下任教。他在长沙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时,一位著名的理化教师同时在长郡中学兼课,长郡每课时聘金1元,他经常缺课;女师每课时6角,他不但不缺课,而且教课非常认真,甚至主动为学生义务补课。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长郡中学的彭校长是老爷,高不可攀;徐校长平易近人,是朋友。我到长沙女师上课,常到徐校长的房里,坐在他床上,随便谈天。他接待殷勤,毫不隔阂,钟点费虽然少一点,但精神上非常愉快,所以愿为效劳。”
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当院长时,教师们都是好几个人住一孔窑洞。按规定,徐特立可以单独住一孔,可是他定要别的老师和他三个人住一孔。晚上三个人聚在一盏小油灯下办公。他说:“大家住得比我更挤,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住呢?”住地到学校要翻几个山头,每到下雨,山陡路滑。他就打着赤脚,拄着拐杖,爬上爬下,从不因为年高路滑而迟到一分钟。那时他已经快70岁了,有这样一位做榜样的校长,教授们在教学上谁都不会掉以轻心,学生也没有吊儿郎当的现象发生。徐特立在笔记中写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作为校长,最重要的是迎难而上,率先垂范。
徐特立还有一个外号叫“徐家外婆”,因为他对学生像外婆对外孙那样慈爱,这是长沙女子师范的学生取的。徐特立以慈爱宽容的胸怀,获得学生的爱戴。一次,有个学生被开除了。晚上,徐特立辗转反侧,第二天他又派人把那个学生追回来,亲自和他语重心长地长谈,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上学,后来这个学生变成了优等生。徐特立到了耄耋之年,虽不当校长、教师了,其慈爱宽容丝毫不减。此外,徐特立还经常资助寒门学子。例如,穷学生田汉想读书、买书,却苦于囊中羞涩。徐特立便把自己的购书折子给了他,任他购买,使他终生难忘,他赞扬徐特立忧国忧民关爱学生是:“一片外婆心,满腹哀时泪。”
“我43岁学法文,一天一个字,7年可学2500多字”
徐特立在学校享有极高的威望。而学而不厌,不断更新知识,确保自己的学问在同行中遥遥领先,是徐特立获得师生一致敬重的原因之一。毛泽东曾经讲过: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杨、徐二位之所以给毛泽东的印象深刻,主要缘于两人的人品和学识。徐特立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在诸生中以毛泽东继承最好,毛泽东因此也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只要拿出徐特立和毛泽东读过的书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他两人的批注方式惊人地相似。
徐特立18岁开始在乡村担任蒙馆的私塾教师,随后就施行宏伟的“十年破产读书”计划,28岁时考入宁乡师范速成班学习,33岁东渡日本考察小学教育,43岁留学法国,51岁入莫斯科孙中山中国劳动大学高级班学习。要留学法国,学习法语困难重重。法语毫无基础可言,由于年纪大,记忆力差,加上掉了两颗门牙,发音更吃力,但他毫不畏缩。他说:“我43岁学法文,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学365个字,7年可学2500多字,到了50岁时,岂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吗?假若一天学两个字,到了46岁半,就可以通一国文字。我尽管笨,断没有一天学一字学两字也学不会的。”经过一年多不懈的努力,终于能够读懂法文的科学书籍了,顺利考进了巴黎大学,四年以后又去了比利时、德国。
由于徐特立知识渊博,从蒙馆、初小、高小,到中学、师范、大学他都任过校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