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特色思政>详细内容

特色思政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2-04 16:15:02 浏览次数: 【字体: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上海、北京等地中小学德育工作考察报告

 

        为修订《广州市学校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经验,广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考察团于201046-11日赴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进行为期6天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考察。考察团听取了上海、北京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介绍,与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北京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及德育工作者进行了座谈,实地参观了北京市第二中学、天津市南开中学等德育特色学校,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一、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经验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形成了以贯彻《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教育)为核心,以推进“三大体系”和“两大工程”为途径,以完善“两大”保障机制为策略的完整德育工作体系,履行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作核心:贯彻“两纲”教育

  20056月,上海正式颁布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推行 “两纲”教育是上海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创举:民族精神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突出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方面的重点;生命教育则引导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热爱生命,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两纲”教育的目标指向:探索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两纲”内容中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在实施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有机、有度、有序地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两纲”的价值取向:为上海中小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着力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熔为一炉,使上海的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遵循、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

  (二)工作途径:“三大体系”与“两大工程”

  1.建立“学科德育体系”、“校外教育体系”、“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体系”等“三大体系”。

  第一,构建学科德育体系。“两纲”明确提出要将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总体规划,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挖掘各门学科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内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所以,上海率先提出全面开展学科德育,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实现课堂教学“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学科德育体系。具体通过《自然》、《体育》、《品德与社会》等显性课程和《语文》、《音乐》、《美术》等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来实施。

  第二,构建校外教育体系。上海市以市教委牵头建立了“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外联办”,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活动中社会教育资源,达到校内与校外教育的贯通。“校外联办”建立了上海市未成年人“两纲”课外体系社会实践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民族文化教育系列”等九大系列,八十八个开放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实践基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发展特点,开展了以“行、习、赏、唱、礼”五种形式为主的系列化活动项目,并丰富拓展社会实践网上在线活动。同时制定对各类教育基地场馆、校外教育机构的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案,建立了完善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认证操作体系。

  第三,构建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体系。上海市通过对教师职业认同感、教师阅读情况、教师的需求等方面的调研,了解到上海教师存在政治敏锐感和教育机敏性不足、人文素养的厚度和广度不够、普遍心理压力较大等问题,认识到加强教师师德和“育德”能力的培训是推进“两纲”的关键。培训以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提升、心理品质的改善作为重点,并将此项培训纳入全市中小学教师职务培训“240”、“540”等常规培训项目中统筹,具体通过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的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四种类型开展。上海市还建立了学科德育、班主任工作研究、学校德育管理、人文素养培养四类培训基地,目前共建设德育培训基地18个,其中13个学科德育基地,5个班主任工作研究基地,另外还建设了8个班主任工作室,成为上海市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与途径。

  2.建树“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和 “温馨教室”工程。“两大工程”。

  上海市教委制定《关于提升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通过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专题网页、“教师走进经典”系列活动等方式,为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创设各种条件,提供各类人文滋养的素材,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完善长效工作的机制。

  “温馨教室”是上海在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温馨教室”是指以班级为组织形式的民主、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它超越物理空间,由师生共同参与建设,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创造的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建设等四方面内容。“温馨教室”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关注过程、自主创新的原则。目前上海市在上海大同初级中学、高境镇第三小学、吴淞中学、中山学校等开展了“温馨教室”试点工作,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开展了“温馨教室”骨干教师专题培训和“温馨教室”暑期骨干班主任培训。通过“温馨教室”工程的建设,实现师生、生生关系和谐互动,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师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工作策略:完善“三大”保障机制

  1.科研引领。大力开展德育科研是上海市德育工作的专业性保障。

  上海推出“两纲”是建立在科学调研和缜密思考的基础上的。从2004年开始,上海市教委先后开展了民族精神教育现状调研、生命教育现状调研、学生发展报告研究、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调研等前期研究。调研发现,上海部分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现实功利、传承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而上海市教师在人文素养、育德能力等方面也亟需加强。在推出“两纲”教育后,这些调研工作仍定期开展,以把握教育一线师生的真实状况和需求,如学生发展报告每两年一轮,目前上海正在做第三轮(2009-2010)学生发展报告调研。此外,上海市还通过发布课题、开发研究平台、出版研究精品等形式,加以适当的经费保障,鼓励德育研究工作的开展。目前上海市每年投入德育研究的经费规模总计近500万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上海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与咨询中心和普教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等构成了上海市德育研究的专业化研究队伍。

  2.规划先行。制定德育发展规划是上海德育工作的政策性保障。

  200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2005年上海《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并付诸实施。2006年上海制定和实施《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分六大工程:中小学学科德育工程,德育实践工程,人生指导工程,网上德育工程,队伍建设工程,德育研究工程。日前已公布的《上海市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德育规划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对上海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3.评价护航。建设德育评价体系是上海市市学校德育工作的制度性保障。

  上海市德育评价体系包括三部分,一是德育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