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会>理论学习>详细内容

理论学习

中国教育报系列评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10-31 15:24:05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并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提出工作要求,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并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提出工作要求,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这一高瞻远瞩的坚定论断,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确定了基调,起到了举旗定向的重大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并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写入党章。从全局性和普遍性来看,坚持党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的宏观领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宝贵经验和最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教育事业作为其中的一个局部,自然应当服从大局,服从于党的全面领导和主导方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既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从教育实践来看,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最宝贵、最重要的经验,关乎教育事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只有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把握好我国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这也是我们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最大政治优势。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这不仅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贯彻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要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定“四个自信”。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需要各级党委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教育是关系每一个家庭的重大民生工程,各级党委要把教育事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保障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全面加强大中小学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高校院系、中小学、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党组织建设,努力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尤其要突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实、抓好。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保人才强国战略和教育现代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贡献。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需要理清思路、花大力气、下真功夫。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通过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调立德树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引导学生立志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底色,教育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让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历练学生的担当、奋斗精神,培育学生志存高远境界和自强不息人生态度。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关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将其全面落到实处。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坚持素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群体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作出全方位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这一重要论断,纵览全局,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我们必须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加深对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这一重大战略的认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基础工程。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教育投入是基础。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并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按照党中央要求,公共财政优先保障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事业得以全面发展,教育公平状况不断改善,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从国际可比数据看,我国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是抓手。要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一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二要办好网络教育、继续教育。三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同时继续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教育公平,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拿出实际行动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实际行动倡导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中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与此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多年来一直都在积极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优先投入,人才优先引进,困难优先解决,典型优先宣传,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与结构。近年来,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天,我们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纵深推进教育改革,我们责无旁贷、使命在肩。放眼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动摇。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力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源源不断地释放教育红利,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教育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政治方向正确,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回顾我国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创建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最为根本的,就是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不断提高。实践表明,我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起点,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国教育事业,才能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思想来指引。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既继承了我国教育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要准确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德树人,要做到“六个下功夫”,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就是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必须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肩负时代重任,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要求必须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办学的全过程,这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中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因此,我们要切实落实总书记的要求,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好“四个服务”,把教育改革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

  新时代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用我们的辛勤努力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明天。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决心、信心与行动。这一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表现了深刻的理论自觉,也体现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坚定自信。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行统一等一系列教育理念,不仅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启迪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基本经验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魅力,展现了中国教育的坚定自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论述,背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未来,提供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才。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高校建设时一再强调,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但更关键的还是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独特的优势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中,接受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滋养,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领跑而不追随。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解答好中国教育现实难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也面临一些挑战。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求解中国教育面临的现实难题,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依法治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中国教育发展实际,以促进公平为关键,不断缩小教育差距;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不断改革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瞄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目标,攻坚“深水区”、啃下“硬骨头”,追赶并引领世界一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吸收世界各国有益的办学经验,中国的教育必将迎来更辉煌的明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针,是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理念和方略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教育确立的基本属性。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发展。发展教育必须把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需求作为奋斗目标。教育优先发展,就是要把教育放到人民利益的首要位置,在解决所有问题中首先解决民生问题,在民生问题中首先解决人民的受教育问题。教育发展要得到人民认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的需求,要经得起历史检验,适应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教育经费要坚持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坚持精准施策,关爱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经济困难学生,健全资助制度,实施教育精准脱贫,提升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着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普及高中教育与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等,为人人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立教之本与兴教之源,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力量。要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任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身上。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体现在一个个家庭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所在,满足家庭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期待。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要让人民在教育上有获得感,就要解决教育为人民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认真解决好当前在人民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的教育排忧解难。要统筹协调好不同资源支持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唯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视教育为民生之基,把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才能把教育发展成果普惠于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将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过程,更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教育强国之路。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这一重要论断,既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在实践中的重要经验总结,又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就是对新时代新形势下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的及时呼应,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持续响应,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也是教育自身提升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就是要改革评价导向机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促进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自觉追求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便有了更为具体、系统的生动实践。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凡是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让那些针对学生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等,真正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主流。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就是要激活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好高质量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谈高质量还是讲高水平,都是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当今时代,虚拟现实将在多媒体与计算机教学后重新改造人们的学习方式;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变革日常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将为国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资源外教师资不足、地域移动不便作出积极改善。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将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发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我们要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用系统的思维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的观念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推进改革,进一步优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构建起一套促进发展、支持创新、引领未来的基础性教育制度体系,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和成长成才通道。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各级各类教育需要不断探索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新路径,才能筑牢建设教育强国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民族复兴的助推器,更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才能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八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一高屋建瓴的重要论断,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将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当前,我们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教育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实践证明,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必须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要求教育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古往今来,按照政治要求培养人才是每个国家的教育使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方向目标。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必须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基本国情,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守教育规律,就是结合中国实际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并遵循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实现了从穷国办大教育向大国办强教育的历史性转变,正在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新的历史性跨越。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折不扣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大部署。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造福人民为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让每一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义。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适应教育领域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激发全面推进教育发展的活力,更快满足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让13亿人民享有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迈上新时代的征程,伟大梦想召唤我们持续奋斗,砥砺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航船,是“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朝阳。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中国梦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成为现实。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九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他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断,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新思考新定位,强调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而且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们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要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之传统,在历史长河中源源不断涌现出过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传承。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传统不断受到挑战,这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师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塑造,尤其要通过更好的制度设计让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教师的荣誉感与责任感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尤其是教师的荣誉感对其责任感的生成、维持和强化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激发广大教师群体的荣誉感,将是提升新时代教师工作质量和灵魂的重要之举。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让更多从业者从“教书匠”模式成为“大先生”,打造教师职业的荣誉体系、赋予教师更多荣誉感是重中之重。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就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只有三个地位得到实实在在提高,教师才能成为人人羡慕和尊重的职业。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三个地位,尤其要重视教育投入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还要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要深化教师管理领域的综合改革。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一方面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向教师队伍倾斜,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采取同工同酬等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和职业吸引力;另一方面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更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潜心立德树人,是广大教师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进入新时代,更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深化教师管理领域的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全面提升教师社会地位,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让教师队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