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程视频
[伟大历程]大步迈向社会主义——“一化三改”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是党中央为我国今后五年发展确定的新的目标。回顾新中国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以一个个五年规划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目标,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征程的。
1953年,党中央决定实施以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是中国由几千年来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重要开端,也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重大举措。
“一五”计划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标志,在这一年开始实施。中共中央决定充分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集中力量加强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同时在京广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新建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和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加强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地区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在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同时,党领导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党的正确指导下,到1956年,在中国大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五计划提前实现,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
58年弹指过去,当年的计划已经在十一五期间,被改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规划。如今,中国已经开始了十二五规划新的征程,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向新的目标迈进。
[伟大历程]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日前,一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模具钢在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投入批量生产,这种模具钢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出口日本和欧洲的高端市场。50多年前,就是在这家生产特殊钢的工厂,工人们用刚刚炼出的第一炉不锈钢,浇筑了一枚大钥匙,把它送到了北京,向党中央报喜。
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到1966年5月文革前的十年间,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初七年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提前实现的基础上,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怕挫折、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战胜困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国的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相当规模、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化体系和一套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尽管受到了文革的干扰,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仍体现在方方面面,第三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国家基础工业、国防科技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一大批油田发现和基本建成、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实现重大突破、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等,这些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标志,也为改革开放之后,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伟大历程]伟大的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会议公报。 新华社发
这是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原北京东风无线电一厂技术员夏小泉写给邓小平的信。在信中,他就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体制改革提出了六点设想。这封信被印成参考资料,供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学习。邓小平认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原定的议程,主要是讨论如何尽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商定今后两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但是,随着会议的进程,中心议题发生了改变。
当代中国研究所 所长 朱佳木:讨论的热点转移到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又由此转到了真理标准的讨论问题,因为在这之前,真理标准问题的这个讨论受到压制。
在闭幕会上,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也是五天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中央文献研究室 研究员 刘金田: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就是首先要冲破当时“两个凡是”的束缚,来推动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来重新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篇讲话后来被誉为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宣言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全面拨乱反正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伟大历程]重返世界——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
今年以来,中国外交抓住机遇,稳妥应对各种挑战,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1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成功进行国事访问,实现了全年外交工作的良好开局。4月,我国成功举办“金砖国家”第三次领导人会晤。与此同时,我国同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为促进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首先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到1951年5月,有19个国家先后同新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它成为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中国积极支持并参加了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会议宣言中提出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包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不断加强,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
此时,尼克松也着手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寻求改善对华关系。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达成后来成为发展中美关系基础之一的《上海公报》,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此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中国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党中央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到1979年,同我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20个。
[伟大历程]执政之初——几套锣鼓一起敲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